“玉带林中挂”出自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玉在薄命司中观看了金陵十二钗的三部命运画册。命运画册上面有图画和注解诗句,作者运用图谶和诗谶两种形式预示画册中人物的命运。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页上的字画是: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

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幅图画中体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的特征元素,暗示薛林二人命运交织、互相牵制。

《红楼梦》中描绘了这幅画面,几百年来人们议论纷纷,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你可知道“玉带林中挂”的字画图像的出处,竟然是康熙皇帝的一个梦!

“观音柳上挂玉带,康熙夜梦桥湾城”,《安西县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

“相传,康熙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圣驾巡游到西北某地。在荒寂无人的戈壁砂碛中,突然出现了一片绿洲。但见清水弯环,向西流去,河边有两棵参天大树,树上挂着金光耀眼的皇冠、玉带,真似人间仙境。

康熙梦醒之后,非常高兴,觉得梦中之境必是龙游圣地。康熙皇帝把梦境和大臣们一说,大家一致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康熙皇帝命朝中大臣按梦中情景绘图查访。大臣们奉旨西行,来到茫茫戈壁的桥湾(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安西桥湾村)一带,才发现实景与图上所画略同。

他们远远看到有两棵茂盛的胡杨,上面有金光浮动。走近一看,原来是牧童把一顶破草帽挂在树上,树干上还缠着草绳。在太阳的辉映下金光灿烂,旁边有一条河流自东向西弯环流过,河上有一座天生桥,与康熙梦中情景非常吻合。”

这条河就是疏勒河,“疏勒”蒙古语为多水之意。疏勒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在桥湾城地域流向是正西方向。这是中国唯一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

得到奏报后,康熙帝龙颜大悦。随即下圣旨拨巨款,派程金山父子在桥湾监督修建一座方圆九里九的城池,做皇帝西巡行宫。

康熙三十年(年),康熙下令在桥湾城西北,敕建“永宁寺”。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大殿内供佛像、康熙帝像及康熙皇袍、马鞍等物。

桥湾城因为这一番经历就有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康熙梦城”,它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

瓜州改为安西,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决定。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在瓜州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余人,自此后改称“安西”,意思是希望“安定西域”。

布隆吉,原名布隆吉尔,是突厥语的汉译,意思是露头泉水多、水草丰茂的地方。布隆吉在安西县城东部、疏勒河南岸。

疏勒河就是大臣们寻找到的,对应康熙皇帝梦中的那条向西流的河。

康熙皇帝这个梦充满了神奇,疏勒河是中国唯一一条向西流的河。他居然能够梦到这条河流。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康熙皇帝作为一位有远大抱负的皇帝,他的理想是国土统一、天下人民共享太平。

他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恐怕其根源在于噶尔丹和清朝的战争,这要噶尔丹东侵说起。

明末清初之际,蒙古主要分为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以及漠西蒙古。漠西蒙古以准噶尔部最为强盛,噶尔丹在成为准噶尔部的首领后,开始对外扩张,称霸西方。为了扩大自己的版图,噶尔丹野心勃勃向东扩张。

康熙二十七年(年),噶尔丹率领三万劲旅东进,突袭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不敌,部众或遭俘杀、或逃散,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之弟)的居帐也遭洗劫。

康熙二十八年(年)爆发乌尔会河之战,噶尔丹带着两万精锐长驱直入,一路打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锡林郭勒盟内的乌珠穆沁,清朝大将阿尔尼率军两万迎击,几乎全军覆没。

锡林浩特距离北京不足千里,已经威胁到了大清帝国的心脏地带。

面临如此危急形势,康熙大帝动员战兵仅五万,加上辅兵、后勤军队,号称十万大军,迎战噶尔丹,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二十九年(),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峰的一场大战,两军各使解数,双方死伤无数。

据传教士张诚的记载,双方当日以大炮火枪互轰开始,激战竟日,双方士卒多次肉搏,可见此战之激烈。最终以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

这次战争清军死得比噶尔丹军多很多,国舅佟国纲等将官都被击毙。康熙皇帝大怒,但噶尔丹毕竟跑路,康熙对外宣布胜利。

多伦会盟,以和平手段解决战争

乌兰布通之战结束后,康熙皇帝为了稳定边境,调解蒙古喀尔喀部内部关系,亲临塞外到多伦诺尔,组织和主持了这次和解会盟。

康熙三十年五月,康熙皇帝组织漠南的喀尔喀三部首领和哲布尊丹巴活佛,以及内蒙古各部四十八旗王公贵族在距多伦城25公里的十三里滩草原举行会盟。康熙帝宴赏蒙古各部,化解旧怨,尽释前嫌,使之“永无离散之苦,争斗之害”。

会盟中,康熙皇帝对内蒙古各旗,尤其是锡林郭勒盟沿边旗,在平叛噶尔丹战争中的功绩予以奖励。共商北部边疆事宜,并按内蒙古设盟旗的办法,对喀尔喀各部编设了盟旗札萨克,确立了对外蒙古的统治和管辖。从此,外蒙古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版图。

五月初五日,多伦会盟,康熙帝敕建汇宗寺。

“汇宗”的名字寓意是“犹如江河之归于大海”,就是江河入海、万川归一的意思,寄托了康熙皇帝统一祖国河山的期望。

康熙皇帝运用会盟的和平手段,稳固了北部边疆,解决了一致以来漠北蒙古对中原的威胁。

这是一次成功的会盟,体现了康熙皇帝的怀柔政策和尽量避免战争的和平思想。

在这一次成功会盟的经验基础上,康熙皇帝一定会想到噶尔丹的问题。虽然噶尔丹暂时撤退了,但是不一定就此放弃东征的打算。

康熙皇帝想要借用多伦会盟的方式,解决噶尔丹的问题。

日有所想,夜有所遇,“清水弯环,向西流去,河边有两棵参天大树,树上挂着金光耀眼的皇冠、玉带。”康熙皇帝梦中的这条向西而流的疏勒河,也许是他计划和噶尔丹划分的边境线。

“两棵参天大树,树上挂着金光耀眼的皇冠、玉带”,比喻两个皇帝各安一方,互不相扰,各自治理各自的国家。

康熙三十年(年)多伦会盟,敕建汇宗寺;同年,在桥湾城西北,敕建“永宁寺”。这两个寺庙的敕建,出于同一个目的。

在西方建造“永宁寺”,寄托着康熙皇帝“西方宁静”的理想;寺院里面供设康熙皇帝的皇袍、马鞍等物,象征着康熙皇帝亲在。

康熙三十三年(年),康熙皇帝仍旧试图和噶尔丹达成会盟。可是噶尔丹拒绝会盟,并且派兵入侵喀尔喀,拉开了清军和噶尔丹的第二次大战。

这次战争历时两年,最终以噶尔丹失败逃走结束。

这时的康熙皇帝仍旧向噶尔丹伸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够归属清朝统领。可是噶尔丹拒绝和解,负隅顽抗。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第三次渡过黄河亲征,噶尔丹众叛亲离,服毒自尽。

在清军和噶尔丹持久的战争中,康熙皇帝暂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可是这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大清朝的走向。因为在此期间为太子胤礽种下了被废的种子。

据史载,康熙二十九年(年)乌兰木通之战中,康熙皇帝计划御驾亲征,8月22日不慎受了风寒,身体开始发热,至27日,身体依然低烧,只好“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

次日,皇太子胤礽来迎,康熙看到胤礽并无忧戚之意,“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心中非常不快,遂令胤礽先行回京,自此埋下了后来太子立废的伏笔。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年),康熙帝二次亲征噶尔丹,将监国的重担交给了太子胤礽。

《清史纪事本末》评论“胤礽居储位,会圣祖亲征准噶尔,胤礽奉命监国,以性仁弱故,为政务宽大。”

清初法国传教士白晋说:

“此刻已23岁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

康熙皇帝则表示:

“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多日悠闲,此可轻易得想乎?朕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朕在此无不告知众人。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尔诸事稔知恭敬,故写信寄之。”

从这些史料看来,康熙皇帝对胤礽还是非常满意,父子关系也极其融洽。可是,到了康熙皇帝第三次亲征,胤礽的情况却变得非常恶劣。

康熙三十六年,(年)二月,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进军宁夏,太子胤礽仍然奉命留守。

据相关记载,这期间有人到康熙皇帝面前说了许多太子胤礽的坏话,说他结交不良人士,所作所为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康熙帝听后震怒,五月份回到北京,处理了一批胤礽身边的亲信。这时候,皇太子不仁不孝的议论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据说太子胤礽自此失宠于皇父。

据记载,康熙帝曾经说:

“自此朕心眷爱稍衰,置数人于法,因此,外人窃议皇太子不孝、所行不善,遂自此始。”

康熙皇帝晚年的废太子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朝廷的政局。当时许多事情扑朔迷离,流传下来的那段历史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康熙之死、雍正继位以及雍正死亡,这三大清史谜团,都和康熙废太子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成者王侯败者贼”,这是封建社会特有的成败观。雍正继位以后,由张廷玉负责编修《康熙实录》。《实录》编修的主要依据是《康熙起居注》,而流传下来的《康熙起居注》残缺不全,关于废立太子以及康熙驾崩雍正登基的部分都缺失掉了。

《红楼梦》和康熙时期朝廷风云的关系

关于历史和小说,南怀瑾说:

“历史上说的多是假话,只有人名、地点是真的,内容却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小说呢?正好相反!小说说的都是真话,可是那个人名、地点都是假的;那个事情好像也是假的,可是人类的确发生过那样的事。”

他的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红楼梦》和某些相关历史的关系,《红楼梦》以小说的形式记述了某段历史时期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在清朝正史上或被篡改、或被剔除。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中的“假语存”“真事隐”,指的并不是《红楼梦》本身,同时也反衬着当时的历史。清朝政府编纂的历史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编纂的,经过了层层过滤和加工。对于雍正当局的美化、对于胤礽等阶下囚的丑化,这是成王败寇的体现之一。

这样的《康熙实录》中,关于废太子事件和康雍之交的皇位传承,留下了太多的假语,而相应的真事就被隐去了。

《红楼梦》作为对这些事件的补充和纠正,在表面上也要配合那些当时流传的“假语”,所以,它在创作上,也只能把真事隐藏起来暗写。

康熙皇帝敕建“汇宗寺”,寓意天下之水汇归一宗,归于大海,以此象征天下统一。林黛玉说过,“天下的水总归一源”。大观园的水从一处引入,又汇总到一起流出。

康熙皇帝曾经三次亲征噶尔丹,在大漠上展开厮杀混战。香菱和黛玉说起过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康熙皇帝在西部边陲敕建永宁寺;《红楼梦》中有“西宁郡王”。

拙作《甄士隐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一位皇帝!他是谁?》中阐释,甄士隐的历史原型是康熙皇帝。

天涯社区里“光头风月”的一个帖子说,有一批题目为《康熙皇帝的知识结构石头记文本》的论文,作者以《康熙几暇格物编》为样本,统计了康熙皇帝的知识结构,结果发现《康熙几暇格物编》所提及的书或用语与《石头记》书中书或用语重合的元素很多。

还记得贾雨村评论贾宝玉时候说的话吗?他说:

“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贾雨村说要想认识贾宝玉,不仅要“致知格物”,还要“悟道参玄”。

康熙皇帝有一部随笔《康熙几暇格物编》,他的小名叫“玄烨”。

如果我们对照《康熙几暇格物编》来“致知格物”“悟道参玄”,是否能参透贾宝玉和康熙皇帝“玄烨”之间的关系?

“玉带林中挂”“观音柳上挂玉带”,一个出自贾宝玉的太虚幻境之梦,一个出自康熙皇帝的西域安宁之梦。

世界上真有如此凑巧的事情,康熙皇帝的一个梦境,写入了《红楼梦》中。

这不禁令人深思:康熙皇帝和《红楼梦》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原创不易,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tonge.com/mtzy/1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