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肿,其实很多人都有过亲身经历,水肿病症的明显特征就是全身或局部出现水肿现象,但在中医领域里,其实还有更详细的划分,即“阳水”和“阴水”。所谓的阳水证,大多是因受到风邪、水湿、疮毒、湿热等诸多病邪的影响,继而导致肺腑的宣降通调失职,脾失健运而成,此病症的起病比较急促,但病程较短,通常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水肿的症状大多是先从头面部开始,从上往下,延至全身,又或者是上半身水肿得更为明显,水肿处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同时,还会兼有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那么,想要很好地治疗此病症,究竟该怎么做呢?其实,宋代医家严用和(子礼)的《济生方》中就有一剂经典良方,在此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此方就是疏凿饮子,能够泻下逐水,疏风消肿。该方剂对治疗水湿壅盛,泛滥上下、表里的阳水实证,具有很好的效果,此病症的患者,除了会有明显的全身水肿外,还会出现喘呼气急,烦躁口渴,二便不利、脉象沉实等症状。而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全身性水肿,主要是由于体内的水湿太多,泛滥于肌肤,而内在的水湿迫于肺,导致肺气逆而不降,便会出现喘呼气急,水湿壅盛在里,并影响三焦的功能,在《黄帝内经》中曾提到过,三焦就是我们体内的水道,但由于水湿太盛,气机闭阻,腑气不通,便会出现二便不利。对此,很多人可能都会疑惑,明明体内的水湿过多,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口渴症状呢?其实,这主要是因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所致。根据《黄帝内经》教给我们的治病方法和治病原则,要“开鬼门,洁净府”,所以,最好的治疗方式就是疏风解表、泻下逐水,这样才可以使得体内的水湿病邪从上下、表里分消。该方剂的药物配伍很多,主要由10味中药组成,分别是泽泻、赤小豆、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槟榔、茯苓各等份,但在煎药的时候,通常会加入生姜这味药物。方中的商陆具有苦寒的药性,而且此药本身是具有毒性的,但此药其性下行,专与行水,可以通利二便,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这些均具有利水渗湿的效果,可以通利小便,渗利在里的水湿,这些药物共同则用,起到导水湿、利二便的功效,让水湿从二便排出体内。羌活、秦艽、生姜能够疏风发表,开泄腠理,让在表肌肤之间的水湿,透过腠理,直接的散于体外,由于患者有水壅气结的病症,所以,用到了大腹皮、槟榔来医治,这两味中药具有下气行水,使气化则湿亦化。诸药合用,共同起到逐水发表,内功外散,使体内壅盛的水湿,自上下内外分消,就像是大禹治水,疏江凿河一样,所以才有了“疏凿”之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tonge.com/mtzy/1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