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小贴士中药大品种联盟联合多家机构于年8月6-8日在四川成都举办“中药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研讨会”,以期通过供应链的创新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优质资源在产业链间流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带动产业升级。了解会议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5-12

经典名方麋角丸文献分析与关键信息考证

孟雪儿1,朱悦1通讯作者,丁玉华2,白加德3,温华军4,吴海荣5,杨滨6,钟震

宇3,段金廒1,赵明1通讯作者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苏大丰;3.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4.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5.江苏省溱湖国家

湿地公园麋鹿苑,江苏泰州;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麋鹿为我国珍贵的药用生物资源,它的茸、角、血、肉、骨皆为我国传统中药,早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收载,入药已逾千年,其中尤其以其骨化角最为常用。但是,随着麋鹿在近代中国的灭绝,麋鹿来源药材包括麋鹿角都已绝迹于临床使用。有幸的是,麋鹿重回华夏故园,得到妥善保护,随着现代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麋鹿的种群逐渐扩大。由于麋鹿角是麋鹿每年自然脱落产物,其资源蕴藏量日渐增大,亟待利用。

古典医籍中记载有许多以麋鹿不同部位入药的方剂,其中最早的是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方剂“麋角丸”。该方以麋鹿角配伍秦艽、人参、甘草、肉苁蓉、槟榔、通草及菟丝子,制成丸剂。原书记载其具有“明耳目、补心神、安脏腑、填骨髓、理腰脚、能久立、发白更黑、貌老还少”等功效,原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丸剂的制作方法与服用方法。这是现存中医古籍中以麋鹿角入方的首次记载,后世医家将其化裁,或用以补益,或用于治疗肾精亏虚、骨痹、腰膝酸软及虚劳等证。

近年来,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针的指引下,疗效确凿的古代经典名方开发成为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热点。为了规范古代经典名方的开发,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明确了针对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的具体要求。本文依据该原则,对《备急千金药方》所记载的麋角丸处方来源及变迁,药材的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及功能主治进行了系统考证与整理总结,以期为麋角丸的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提供规范指引。

1方源考证

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收方剂,历代名为“麋角丸”的方剂共14首。其中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补肾第八中的“麋角丸”记载最早。孙氏于该篇首言“补方通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因此可知“麋角丸”主治为“虚损”。孙氏基于《黄帝内经》“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等原则创立此方。方中诸药,麋鹿角、肉苁蓉、菟丝子益肾精,人参、甘草益气,且诸药皆为性温之品,充分体现了上述原则。孙氏于“补益”同时,配伍了一组“通利”的药物。秦艽“下水,利小便”、槟榔“主消谷,逐水”、通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因此,该方功效可概括为:补肾益精,通利血脉。

唐代以后,有同名异方的“麋角丸”共13首,皆以麋鹿角为君药,随证加减,主治主要为“虚劳”与“风虚”“风冷”两大类疾病(表1)。药物配伍上,于虚劳证,多加熟干地黄加强滋肾精作用,加附子、钟乳粉、干姜、桂心、补骨脂等增加温阳效果,加黄芪、当归以补益气血,加续断、牛膝益筋壮骨,加芎穹(川芎)、防风、白蒺藜活血祛风,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加石斛滋阴清热。于“风冷”“虚冷”,则麋鹿角多配伍硫磺、石钟乳、附子、补骨脂、腽肭脐等温补肾阳药味,加强补火助阳的效用。总而言之,《备急千金要方》“麋角丸”为历代麋角丸之祖方,孙氏创立的“补益”与“通利”两大组合并用,通补结合,补而不滞的制方大法,示人以法,补勿忘通,对于虚损证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药味与辅料基原考证

2.1药味基原考证

《备急千金要方》约成书于唐永徽三年(年),距今已逾余年。方中各药味的基原、炮制方法均有较大变迁,对该方的现代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通过查阅历代医籍,参考文献中各药味的基原考证,梳理总结了“麋角丸”中各药味的基原及历史变迁,并参考年版《中国药典》,初步确定了麋角丸中各药味的基原与炮制方法。

麋鹿角为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动物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Millne-Edwards已成年的骨化角。麋鹿角最早收载于《名医别录》,描述“麋角味甘,无毒。治痺、止血、益气力”。《食疗本草》描述“补虚劳,填髓。治丈夫冷气,及风,筋骨疼痛。若卒心痛,一服立差。令人赤白如玉,益阳道,浆水磨泥涂面,令人光华,赤白如玉可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其功效为“滋阴养血,功与茸同”,并评述“鹿之茸角补阳,右肾精气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中华本草》描述其功效为“温肾壮阳,填精补髓,强筋骨,益血脉”。该品种未被《中国药典》年版收载。麋鹿属历史上曾有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台湾种和达氏种共五个种,八个亚种生活于中国大陆,但现在仅有达氏种作为唯一物种存活于世,因此可以确定“麋角丸”中麋鹿角的基原为鹿科麋鹿属麋鹿E.davidianus已成年的骨化角。

《备急千金要方》条目下,详细记载了麋鹿角的炮制方法:“取当年新角连脑顶者为上,看角根有斫痕处亦堪用,退角根下平者是不堪,取角五具,或四具、三具、二具,一具为一剂,先去尖一大寸,即各长七八寸,取势截断,量把镑得,即子长流水中以竹器盛悬,浸可十宿。如无长流水处,即于净盆中满著水浸,每夜易之,即将出,削去皴皮以利镑,镑取白处至心即止,以清粟米泔浸之,经二宿。初经一宿即干,握去旧水,置新绢上曝干,净择去恶物、粗骨皮及镑不匀者,即以无灰美酒于大白瓷器中浸,经二宿。”同时在“麋角丸”的制备中还提到“麋角一条,炙令黄,为散”。可见,唐代认为砍下的麋鹿角质量优于自然脱落的角。炮制方法有米泔水净制,无灰酒浸泡与炙法。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麋鹿角须以“无灰美酒”浸二宿。唐人在酿制谷物发酵酒时,常于发酵过程的最后一天,往酒醪中加入适量石灰以降低酒醪酸度,避免压榨后出现酒酸的不理想后果。传统认为发酵时添加石灰的酒,容易聚痰,导致副作用,故炮制辅料应为“无灰酒”。此说法可能出自本草中“金陵瓶酒,麹米无嫌,而水有碱,且用灰,味太甘,多能聚痰”的记载。但是从该描述看,“聚痰”应是由于“味甘”,因为中医认为肥甘厚腻易导致聚湿生痰,而并非仅仅是石灰的缘故。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古方用酒既有“有灰酒”亦有“无灰酒”也足以证明此点。按《神农本草经》云石灰“主疽疡,疥瘙,热气,恶疮,癞疾,死肌,堕眉,杀痔虫,去黑子、息肉”,《本草经集注》云“性至烈,人以度酒饮之,则腹痛下痢”。因此,可能是因为石灰之峻烈善攻的药性与“麋角丸”补益的功效大相径庭,所以麋鹿角炮制注明用“无灰酒”。

麋鹿角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镑屑”,或拌以牛乳蒸制、酒浸等方法等,如《太平圣惠方》“麋角屑一斤,以酥拌炒微黄”,《鸡峰普济方》“麋角半斤,镑细,以牛乳少许拌和得所,于小瓶子内以大麦压,蒸一伏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麋角一斤,镑,酒浸一宿”。根据上述文献资料,结合现代方法,确定麋鹿角的炮制方法为:取自然脱落的麋鹿角,洗净外皮,以米泔水漂洗角内部,洗净阴干。

方中其他药物秦艽、人参、甘草、肉苁蓉、槟榔、通草、菟丝子,均为中医临床常用药材,有关其基原的本草考证已有相关报道,并已取得共识。

2.2辅料基原考证

《备急千金要方》中原文描述“麋角丸”制法提及“即以牛乳五大升,酥一斤,以次渐下后药”,于服用方法处提及“空腹取三果浆以下之,如无三果浆,酒下亦得”。其中需要考证的辅料有“酥”和“三果浆”。

“酥”为牛羊乳制成的乳酪制品,首载于《本草经集注》,其“微寒。主补五脏,利大肠,主治口疮”,来源为“酥出外国,亦从益州来,本是牛羊乳所为,作之自有法。佛经称乳成酪,酪成酥”。《新修本草》云“然酥有牛酥羊酥,而牛酥胜于羊酥,其牦牛复优于家牛也”。“三果浆”,《新修本草》记载“毗黎勒,味苦,寒,无毒。功用与庵摩勒同。出西域及岭南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毗梨勒古方罕用,惟干金方补肾鹿角丸用三果浆吞之,云无则以酒代之。则此果亦余甘之类,而性稍温涩也”。由此可知,“三果浆”为使君子科植物毗黎勒Terminaliabellirica(Gaertn.)Roxb.果实酿制而成。“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版)注释为“三种果品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恐为望文生义之误。

3药味剂量考证

《备急千金要方》所收载“麋角丸”中麋鹿角的具体用量较为复杂。用于制胶的麋鹿角,原书记载用量为“取角五具,或四具、三具、二具、一具为一剂。先去尖一大寸,即各长七八寸,取势截断,量把镑得”。而此处取角五至一具,剂量含糊,并差异过大,不符合孙氏常理。因此推测原文应当理解为,收集麋角五至一具,选取1具为一剂入药剂量。雄性麋鹿自1岁开始长角,随年龄的增长每年增加1个分支,每年脱落1次。一般到5~6岁时,角基本定型。麋鹿角第一分叉较长,角分叉定型后,常在第一分叉末端长出与第一分叉平行的小枝,最多可长出4个小枝。调查统计北京与江苏3个麋鹿自然保护区的5~6岁龄麋鹿角“一具”质量发现,麋鹿角的质量与麋鹿的年龄,以及产地关系密切。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5岁龄麋鹿角的平均质量为g,6岁龄麋鹿角的平均质量为g;江苏溱湖湿地公园,5岁龄麋鹿角的平均质量为g,6岁龄麋鹿角的平均质量为g;北京南海子麋鹿苑,5岁龄麋鹿角的平均质量为g,6岁龄麋鹿角的平均质量为g。因此,定型期麋鹿角“一具”的质量范围约为~g。《达氏麋鹿》一书中提供的定型期麋鹿角质量为(.0±.5)g。据此,麋鹿角应当指一具完整的麋鹿角,质量可初步定为折中约为g。

原书中,麋鹿角制胶后,加入其他药物时,又提到“麋角一条”,也无确定之数。推测“一条”应当是指麋鹿角按分叉处截断后获得的角枝。关于麋角“一条”的质量,原书描述“先去尖一大寸,即各长七八寸,取势截断”。唐代1寸约等于3cm,“一条”麋鹿角长度21~24cm。张智等人曾收集脱落的麋鹿角,测量统计了不同年龄段麋鹿角枝的质量和长度,结合本课题组收集的麋鹿角的测量结果,质量为~g,因此麋鹿角“一条”的质量可定为约g。综上所述,麋角丸原方中麋鹿角的质量为制胶的麋鹿角质量加后下的麋鹿角的质量,即需要g+g=g的麋鹿角。

除麋鹿角外,方中其余药物“秦艽、人参、甘草、肉苁蓉、槟榔、通草、菟丝子”质量均为一两。唐代沿用了东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以“黍米”为标准,采用黍米的体积作为度量容积,即累黍之法。《旧唐书·食货志》中记载:“凡权衡度量之制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升为大升,三斗为大斗,十大斗为斛。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明确了唐代以累黍之法定出长度、容量与质量的单位以及相应的进位关系,《中国科学科技史·度量衡卷》书中记载:“唐代的度量衡制度分为大小二制,大小衡制之比为3:1,即三小升为一大升,三小两为一大两”。并且规定了二者的使用范围,官方和民间的经济往来,农业、手工业生产中用大制;天文、医学等制作服饰等用量为小制。《唐六典》《旧唐书》《通典》等书都记载“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明确了医药称量用小制。联合程磐基考证得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采用的是小升小两,即为小制。丘光明等综合各种实物资料,得出唐代大制1两为41.4~42g,每斤合~g。小制中的1两为13.8~14g,每斤合~g。王国琛等总结认为唐代方书中每两合13.8g,与李具双考证得出汉唐时期的1两折为13.8g一致。因此,可以认为麋角丸中各药材用量采用1两为13.8g的换算方法,处方量为秦艽、人参、甘草、肉苁蓉、槟榔、通草、菟丝子各13.8g。

4制法及用法

《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麋角丸的制法,其制作流程详见图1。总体来看,该方的制作是以麋鹿角煮胶,然后加入其他药材制成的丸剂,“以成煎为度,煎之皆须平旦下手,不得经两宿,仍看屑消似稀胶,即以牛乳五大升,酥一斤,以次渐下后药),秦艽、人参、甘草、肉苁蓉、槟榔、麋角一条(炙令黄,为散,与诸药同制之)、通草、菟丝子(酒浸二宿,待干,别捣之)各一两。上为散,共煎,又可一食时候,药似稠粥即止火,少时歇热气,即投诸药散相和,搅之相得,仍待少时渐稠,堪作丸,即以新器中盛之,以众手一时丸之,如梧桐子大;若不能众手丸,旋暖渐丸亦得;如粘手,著少酥涂手”。

关于方中“牛乳五大升”与“酥一斤”的剂量,如前所述唐代的度量衡制度为大小衡制,医药称量用小制。经李具双考证汉唐时期的剂量认为唐代小制采用“一升为mL,一斤为~g”折算比例。因此换算可知麋鹿角应拌以0mL牛乳、~g酥。由此可见,《备急千金要方》“麋角丸”古代的制备方法是:取5~6岁以上的麋鹿定型角一具,镑屑后用粟米泔汁浸泡一宿,去除大块的角屑,再以酒浸泡两宿,浸泡完后先用武火煮片刻,再改为文火。煎煮时间应为早上,时间不超过两天两夜,直至煎煮到稀胶状态,再拌以0mL牛乳、~g酥。再加入炒黄制散的麋鹿角约g,秦艽、人参、甘草、肉苁蓉、槟榔、通草、菟丝子(酒制)各13.8g,等待药物熬成稠粥时可停止,等待热气散去后,将药物充分和匀,便可揉搓为丸,丸粒大小如同梧桐子,干燥的梧桐子状如豌豆,圆球形或类圆形,径6~8mm。因此可揉搓成直径约6~8mm的蜜丸。

《备急千金药方》对于麋角丸的服法有详细记载,为:“初每服三十丸,空腹取三果浆以送下;如无三果浆,酒送下亦得,日加一丸,至五十丸为度,一日二次”。从麋角丸药材组成,方中温补类药材较多,以性味偏寒的毗黎勒可以纠正偏温易致的阴虚内热。此外,孙氏还强调服此方者“若先曾服丹石等药,即以三黄丸食上压令宣泄。如饮酒、食面口干,鼻中气粗,眼涩,即以蜜浆饮之,即止。如不止,加以三黄丸使微利,诸如此,一度发动已后方始调畅”,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此方易致内热,由此足见孙思邈处方之考虑周详,不可不察。

5结果与讨论

5.1处方关键信息总结

麋角丸方始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目前尚未有文献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且处方中每味中药的品种繁多,来源复杂,因此考证处方每味药的基原及炮制方法对于全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麋角丸处方的来源及历史沿革、炮制方法、处方剂量、制法及用法和功能主治方面进行了考证,通过查阅梳理古代书籍,并对比年版《中国药典》,选择了与原文最为接近的药物,并依据《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总结了麋角丸方剂关键信息(表2)。

5.2研究开发展望

“虚劳”是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机过程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常因禀赋不足,后天失调,体质薄弱;或诸病失治、病久失养;或积劳内伤、形神过耗,渐至元气亏损,精血虚少,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所致。“虚劳”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且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特点,是中医内科诊治的重点病证,非常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病。《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虚”“劳”“损”的概念;《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专列“虚劳病诸候”,用五劳、六极、七伤来概括“虚劳”的病因;《备急千金要方》则在卷十九专列“补肾”,以五十九首方剂,示人诊治大法。在此五十九首方剂中,麋角丸排在最后,但论述篇幅最长。孙思邈详细介绍了丸剂的制法、服法,甚至连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提出了预后措施,纵观《备急千金要方》也极为罕见,足见孙思邈对此方的重视。

“麋角丸”是中医药典籍中第一张麋鹿来源药材的方剂。麋鹿的茸、角、血、肉、骨均曾是珍贵的补益类中药。但世事变迁,随着近代麋鹿在我国本土的消失导致最终无药可用。而随着国力昌盛,麋鹿重回故土,重新产生了野生种群,是野生动物繁育的典范之作。麋鹿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随着种群的恢复,麋鹿数量的增加,其自然脱落的麋鹿角拾取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因为无利用途径,而只能作为废弃物束之高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第一章第三条和第四条中记载到“国家保障依法从事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人工繁育等保护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因此如何在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药用与保健的价值,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麋鹿角具有很好的抗衰老、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抗骨质疏松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缓解压力应激损伤等多种活性,在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的当今世界,无论是对人类的健康事业还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麋角丸”中,除麋鹿角外的其他药味,如人参、甘草、肉苁蓉、菟丝子,都也已被证实具有很好的抗衰老、抗疲劳与调节免疫力等活性。秦艽、槟榔、木通也多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甚至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多种活性,与目前现代医学对于衰老的生理病理认识均高度契合,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备急千金要方》中麋角丸的制备,主要为麋鹿角水提物,加入其他药材粉碎所得的药粉,和牛奶与奶酪共煮获得,提示除麋鹿角外,方中药材的脂溶性成分获取是发挥药效的关键。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麋鹿角水提物中含有大量活性多肽,具有促成骨细胞分化、神经营养等多种活性。其他药材的活性成分,如人参皂苷,甘草总黄酮、甘草酸、甘草次酸及三萜,槟榔碱,木通三萜等,在脂溶性条件下提取更为完全,这也为“麋角丸”的现代制剂开发中的工艺参数选择与优化启发了思路。因此,如能结合现代制剂工艺,对《备急千金要方》“麋角丸”进行有效开发,不仅可为老龄化社会提供良药,还有助于实现麋鹿角的资源化利用,更为动物药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示范。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5-12。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曦光。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tonge.com/mtcd/9321.html